中國建材地勘中心2016年獨立運行以來,全體員工積極踐行集團“創新、績效、和諧、責任”的核心價值觀,發揚建材地勘人的優良傳統,立足本職干事創業,涌現出了一批在地質理論和地質找礦實踐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專業人才,有5人獲得中國地質學會頒發的“金羅盤獎”,1人獲得中國地質學會頒發的“銀錘獎”,1人獲得自然資源部頒發的“最美地質隊員”榮譽稱號。經地勘中心研究決定,對在2016年-2018年獲得“金羅盤獎”“銀錘獎”“最美地質隊員”榮譽稱號的人員予以了表彰。

(從左至右依次為秦嶺、李忠水、丁瑞、李作武、劉春生、高顯忠、李朝燦)
一、獲得“金羅盤獎”人員先進事跡
1. “金羅盤獎”獲得者(2016年度,第二屆)——李朝燦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湖南總隊)
李朝燦,男,1981年11月出生,本科,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湖南總隊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湖南省砂石協會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多次獲單位先進科技工作者,發表論文4篇。參加工作以來,主持完成了水泥石灰巖礦、螢石礦、脈石英資源遠景調查等多個勘查、成礦規律研究、潛力評價和規范編制項目。參與或主持找礦大型、中型礦床10余處,作為主要編制人員參與行業規范2項、地方標準2項。獲國土資源部找礦重大突破先進集體項目1項,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二、三等獎各2項。
2. “金羅盤獎”獲得者(2016年度,第二屆)——高顯忠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四川總隊)
高顯忠,男,1983年12月出生,本科,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四川總隊資源勘查專業工程師。長期在野外一線從事地質工作,參加并主持釩鈦磁鐵礦、銅礦、石墨礦等近20個找礦和勘探項目;從事的項目為總隊釩鈦磁鐵礦中型項目提供3093.08萬噸、石墨礦近超大型項目提供600多萬噸的礦物量或新增礦物量。獲中國國材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進步將二等獎、優秀地質勘查成果獎一等獎、找礦成果一等獎各1項;獲中國地質學會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發表論文1篇。
3. “金羅盤獎”獲得者(2018年度,第三屆)——劉春生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黑龍江總隊)
劉春生,男, 1981年7月出生,環境工程專業,學士,高級工程師,現任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黑龍江總隊地質環境院院長。劉春生同志一直從事野外地質勘查一線工作,先后主持完成或參與完成了大型區域地質調查、中央地勘基金勘查、固體礦產勘查項目十余個,累計新發現金屬及非金屬礦產地十七處。完成的勘查成果獲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優秀地質勘查成果獎一等獎2項。
4. “金羅盤獎”獲得者(2018年度,第三屆)——李作武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新疆總隊)
李作武,男,1986年2月出生,國土資源調查專業,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新疆總隊資源地質勘查工程師。自2009年參加工作至今,常年奮戰在野外一線,先后參與或主持了30余個地質項目的開展,涉及1:5萬區調、礦調、專項調查、潛力評價、專題研究、數據庫建設及十余個礦種的勘查,均取得了較好的成果。近4年來先后主持了3個地質局子項目的開展,發現并評價的奇臺縣黃羊山石墨礦僅其中一個靶區就估算石墨礦物量7264萬噸。該同志熱愛地質事業,專業知識面廣,踏實肯干,思維敏銳,創新能力強,先后獲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次,新疆“358”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2次;所在班組獲中國建材地勘中心“青年文明號”稱號。
5. “金羅盤獎”獲得者(2018年度,第三屆)——丁 瑞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 )
丁瑞,男,1986年1月出生,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學士學位,現任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項目經理。丁瑞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基礎地質、礦區地質工作,始終奮戰在野外第一線,發現并探明大型硅藻土礦床3處,中型硅藻土礦床3處,累計提交優質硅藻土礦資源儲量7千多萬噸,為地方經濟和國家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先后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篇。項目成果獲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優秀地質勘查成果獎二等獎、優秀地質找礦成果獎三等獎及吉林省優秀地質找礦成果獎三等獎。
6.“銀錘獎”獲得者(2017年度,第十六屆)——李忠水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
李忠水,男,1981年5月出生,碩士,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吉林總隊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和財政部項目專家庫專家。獲評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中材集團 “青年崗位能手”、“奮斗青春最美麗”優秀青年典型,中國建材集團“五有干部”,吉林省直機關工委“青年崗位能手標兵”,吉林省“吉林省經濟技術創新能手”,全國地質勘查行業“最美地質隊員”。
參加工作以來,主持完成了多個地質調查、勘查、潛力評價和規范編制項目。找到超大型、大型礦床5處,發表論文18篇。獲部級一、二、三等獎各2項、省級優秀地質找礦突出貢獻者獎1項、國土資源部優秀成果獎和優秀專家獎各1項。
7. “最美地質隊員” 獲得者(2017年度,第二屆)——秦 嶺
(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廣東總隊)
秦嶺,男,1987年1月出生,地質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現任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廣東總隊地質勘查院院長,高級工程師。自2007年進入廣東總隊工作以來,秦嶺同志一直從事水工環地質、礦區地質、基礎地質一線工作,連續多年獲得總隊“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分別獲得廣州市白云區“青年文明號”、“崗位能手”、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青年文明號”等稱號。撰寫了五篇科技論文,參與申請了兩項實用新型專利。完成的項目和各項專業報告上百份,其中獲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
相關鏈接——
為鼓勵青年地質工作者奮發進取,促進更多的優秀青年地質工作者脫穎而出,1989年4月20日中國地質學會第33屆理事會第5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決定設立“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分為“金錘獎”和“銀錘獎”兩類,當年即開展評獎活動,于11月29日對5名金錘獎和17名銀錘獎獲得者頒發了證書和獎牌。為了便于追溯歷史,第34屆理事會第九次常務理事會會議決定將1987年那次評獎列為中國地質學會第一屆青年地質科技獎,相應將1989年的授獎改為第二屆青年地質科技獎。
為配合“中國青年科技獎”的評選工作,青年地質科技獎定為每兩年評選一次,逢單年進行,評選范圍是在地質科技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年齡在35周歲以下的青年地質工作者。2001年從第八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開始,年齡要求在40周歲以內(與中國青年科技獎要求一致)。
評選標準為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地質事業,具有“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及學風,并在地質科技工作中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可獲得“青年地質科技獎”。(1)在學術上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見解,文章發表后被多數同行專家公認為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者;(2)在地質科技實踐中,勇于創新,做出重要貢獻,并已取得較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者;(3)在傳播地質知識和新技術推廣工作中成績顯著,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的重要貢獻者;(4)長期在邊疆地區或常年在野外第一線從事地質工作,做出顯著或突出成績者,規定其獲獎者的成果和貢獻必須以國內工作獲得的為主。

2014年,為鼓勵青年人扎根基層,在野外一線建功立業,中國地質學會聯合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科技與國際合作司、人事司共同發起并設立“中國地質學會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金羅盤獎”(以下稱“金羅盤獎”)。并經中國地質學會第39屆理事會第十四次常務理事會議批準“金羅盤獎”自2014年度開始評選,兩年評選一次,每屆評選100人。候選人須在野外一線(包括陸域和海洋)從事地質工作五年(含)以上、年齡45周歲(含)以下,且候選人申報時仍在野外一線工作的,為地質工作作出較大貢獻的青年地質工作者。
“金羅盤獎”旨在鼓勵野外一線青年地質工作者立足基層,扎根野外;求真務實,注重實效;尊重客觀規律,恪守科學精神;奮發進取,勇創一流;促進更多野外優秀青年地質人才脫穎而出。通過設立金羅盤獎,使之與之前設立的中國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銀錘獎,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互為補充,完善不同崗位上優秀科技工作者的獎勵體系,使工作崗位、專業技能、工作業績與表彰獎勵更趨合理,為推動地質事業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地質工作者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礦產資源保障和基礎地學服務支撐。為進一步展示地勘行業形象,凝聚地勘行業力量,推動地勘行業改革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礦產資源保障與生態環境服務支撐, 2014年8月底,國土資源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開展“尋訪最美地質隊員”宣傳活動的函》,在全國地質勘查行業廣泛開展第一屆 “尋訪最美地質隊員”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尋訪最美地質隊員”宣傳活動由國土資源部指導,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主辦,中央主流媒體作平臺,在全國地質勘查行業開展。中國地質調查局、武警黃金部隊、各?。▍^、市)地勘行業管理部門、中央管理地勘行業單位同步指導本地區(系統)開展類似活動。
通過深入宣傳報道地質勘查一線先進人物事跡,大力弘揚“三光榮”時代內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展示地勘行業形象,凝聚地勘行業力量,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推動地勘行業改革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礦產資源保障和地學服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