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總隊地環院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深耕生態修復領域的同時,依托項目實際構建了以前期調查評估、中期全過程管控、后期跟蹤管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確保了生態修復效果的可持續性,促進了礦山邊坡植被覆蓋率的持續提升。從項目的前期施工到后期精準養護,再到定期開展的生態修復效果“回頭看”專項行動,地環院以全流程的嚴苛標準,為生態修復效果保駕護航,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生態環境的責任擔當,也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了不可替代的發展優勢。
一、精雕細琢,筑牢前期施工質量根基
施工質量直接影響著生態修復項目的最終成效。安徽總隊地環院從源頭抓起,保障施工質量,施工過程中,嚴格遵循高標準、嚴要求,從進場原材料把控到施工工藝管控,每一個環節都做到規范有序,對施工進度、質量進行實時監督,確保施工過程符合技術要求。同時,地環院在項目內部建立起多層質量監督體系,從施工班組長自檢、項目負責人復檢,到部門負責人及業主單位抽檢,層層把關,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瑕疵。施工管理模式上精雕細琢,為生態修復效果奠定堅實基礎,讓生態修復工程從一開始就走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
同時,地環院緊扣創新脈搏,不斷優化工藝技術,將創新研究成果應用到具體項目中,持續提升生態修復成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神山生態修復項目中,地環院創新性構建了新型礦山高陡掛渣邊坡生態修復工法,徹底解決了建設單位多年來基建期形成的高陡掛渣邊坡治理效果不佳的難題,實現“固土-保水-復綠”三位一體修復目標,見證了技術創新的成果轉化。

二、深耕養護,踐行“三分種七分養”理念
“三分種,七分養”,后期養護是生態修復項目長效保持的關鍵。地環院深諳此道,將養護工作視為生態修復的“二次創作”。在日常養護中,技術人員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對植被進行定期灌溉、施肥、修剪和病蟲害防治;科學規劃養護頻率及養護時間,從植被初期的保墑?;?,到后期的植被管養,全程精心呵護;針對干旱、低溫等極端天氣,提前制定應急預案,采取增加養護頻率、覆蓋保溫防護等措施,降低惡劣天氣對植被的影響。此外,生態修復還需注重生態系統的整體維護,地環院堅持以人工干預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動植物群落的和諧共生,逐步恢復礦山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通過持之以恒的精心養護,讓生態修復成果得以長久保持,真正實現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

三、查漏補缺,以“回頭看”行動護航生態長效
“項目完工不是結束,而是工作的起點。對于生態修復項目,怎么讓植被生長效果更好,獲得業主信任,讓口碑拓展出后續業務是我們的工作任務重點”,地環院院長許峰說道。隨著地環院生態修復業務量的逐年遞增,工程質量和成效評估顯得尤為重要。為確保項目成效持續有效,地環院定期開展生態修復效果“回頭看”專項行動,以實際行動詮釋對生態修復效果的極致追求。
定期回訪讓技術員變身生態修復工程的“體檢醫生”,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檢查評估,及時發現潛在問題,查漏補缺。專項行動中,各項目負責人責任分配到位,對已完工項目進行實地回訪調查,對植被覆蓋率、水土流失狀況等關鍵指標進行全面研判,對效果顯著的邊坡,定期追肥澆水,使項目成效得到有效保障;對發現的問題,如局部區域植被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等,全面剖析、精確定位問題根源,迅速制定整改方案;對不同的項目精準施策,優化技術舉措,采用噴播土壤改良和優化種子配比、科學管養等一系列治本舉措,有效地確保植被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扎根生長,植被覆蓋效果得到明顯改善,生態環境逐步向良性循環發展,確保每個項目都經得起時間檢驗。

同時,建立項目檔案庫,對每個項目的修復過程、養護情況及回頭看結果進行詳細記錄,總結經驗教訓,為后續項目提供參考。

青陽縣華峰礦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EPC項目生態修復效果

蕪湖南方水泥有限公司邊開采邊治理工程項目生態修復效果

合肥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石山礦礦區專項提升項目邊坡生態修復效果

青陽縣長龍崗冶金用白云巖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生態修復效果

長九(神山)灰巖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專項工程植被生長現狀

安徽皖寶秀山邊坡生態修復建設工程項目噴淋養護及植被出芽情況

中材安徽錢家山礦試驗區邊坡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噴淋養護及植被出芽情況
“生態修復效果就是業務生命線”,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地環院生態修復項目業務開展的行動指南。地環院用全流程的堅守與創新,將這一理念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態成果與發展動能。未來,地環院將繼續以生態修復效果為核心,不斷提升專業技術水平和拓展服務領域,進一步深耕在生態修復領域,砥礪前行,創新發展,完善"效果-口碑-市場"的三維聯動機制,將每個生態修復項目打造成一張值得信賴的名片,形成技術獨有、行業信任、服務至上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