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礦業報 作者:金 航
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所做《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強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地震、氣象、測繪、地質等工作”,將地質工作在安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作用提升到“人命關天,安全至上”高度,也使我們更加充分認識到地質工作不僅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基礎性、先行性作用,而且也擔負著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使命。
一、新時期為地質工作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內涵
新中國成立以來,地質工作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毛澤東同志曾經形象的比喻:“地質部是地下情況偵察部。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在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中,地質工作為新中國獨立的工業體系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保障和技術支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地質工作提供了更廣泛的服務空間,地質工作在服務于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服務防災減災,服務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設,服務海洋強國等方面的安全基礎保障作用更加凸顯。隨著大地質觀、大資源觀、大生態觀的提出,地質工作新內涵也更加豐富,地質工作的延伸領域也更加廣闊。特別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安全基礎設施建設中加強地質工作,又為地質工作開辟了一個新的工作領域。因此,地質工作應擔負起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使命,切實做好“人命關天”的地質先行和基礎工作。
二、切實發揮好地質工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安全基礎設施保障作用
(一)要重視地質工作在國家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重要城市群和地區、重大工程、重要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要安全基礎保障作用。地下空間安全利用,需要通過開展基礎地質、工程地質、地球物理、遙感地質等系列手段,開展地震活斷層探測、地震危險性分析,綜合評價城市發展的資源保障與環境承載能力,建立地質信息數據庫與三維可視化數據管理服務系統。城鎮化建設、重要城市群和地區、重大工程、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通過地下空間高精度探測技術,梯次開展地下空間三維地質調查工作,查清城市地下三維地質結構,城市資源狀況、地球化學特征、工程地質條件、城市規劃建設地質適宜性等,綜合評價城市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和環境承載力,并建立起準確的城市地質數據庫,為城市群規劃、建設與管理提供地質科學依據。通過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示范,科學評估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潛力和利用前景,了解地質環境是否具有承載城市化區域經濟體形成與發展能力,實現城市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提高設計水平和工程質量,統籌城市地上地下建設,推進城市立體發展和地下空間安全利用,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在國家重大戰略決策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國家設立河北雄安新區,就是在充分利用京津冀地區以往地質調查成果,全面研究京津冀地區地下水、耕地、地熱、地質遺跡、區域地殼穩定性等地質資源環境條件,以及活動構造、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問題基礎上提出來的。中國地質調查局發揮專業優勢,會同京津冀三省(市)國土資源部門,著手編制的《支撐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地質調查報告(2015年)》,為中央重大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地質技術支撐和安全保障,也是地質工作突破傳統地質工作方法,充分運用地球系統科學理論,加強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裝備研究,不斷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延伸地質工作服務鏈條,探索建立大地質工作模式,依托云計算技術,構建分類分級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體系,實現基礎信息檢索、資源環境情勢監測、承載狀態預警發布和決策響應等功能,做好重要安全基礎設施保障的一次重大實踐。
(二)要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在加強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重要安全基礎保障作用。2015年12月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確保農業生態系統穩定,必須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必須對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通過開展重點土壤污染區域、地塊詳查評估,有效防控土壤環境風險;通過科學安全的地質數據,為確保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總體得到遏制,在推進農業生態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和實施水土保持規劃,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供地質基礎安全保障。要確保農產品產地環境良好和質量安全,就必須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并通過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發現更多的富硒資源,推進土地整治,大力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土地質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打造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服務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安全地質基礎保障。
(三)要充分重視和加強地質工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安全基礎保障作用。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樹立生態文明意識、規范生態文明行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抓好生態文明產業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及環保產業。而生態文明產業建設離不開地質工作的先行和基礎作用,需要地質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安全基礎保障。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開展清潔空氣、水體、土壤行動計劃,需要生態地球地質化學調查,地質調查動態監測體系和綜合評價體系建設。如:通過開展頁巖氣、煤層氣、地熱、淺層低溫等清潔能源地質勘查工作,查明區域淺層地熱能資源數量、質量及分布情況,為科學合理地開發淺層地熱能資源提供依據;通過開展水資源地質調查,為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城鄉居民飲用水水資源安全和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防治,建設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加強重點發展區域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綜合研究,開展重要地質遺跡調查及規劃,地下水和地表水中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熱能地質調查、地質遺跡調查,打造特色地質旅游資源,助推“溫泉游”特色旅游業,推動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等。通過地質調查成果在國土資源生態功能劃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廣泛應用,推進形成循環經濟、低碳消費,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活方式,為提升生態功能提供安全基礎保障。
(四)要充分重視和加強地質工作在民生領域的安全保障作用。地殼表層巖石圈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地質環境。各種巖體、土體、地下水、礦藏等地質體及其活動,對人類生存發生著重要影響,決定著人類生存發展環境的質量。人類的日常生活與地質環境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如:山地、平原分布,降水,河流,湖泊等差異明顯的區域地質環境是否適合人類居住,人類居住區和橋梁、隧道、地鐵水利設施等重大建設工程是否安全等等,首先就取決于是否處在安全的地質環境中,是否避讓或者預防治理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巖溶地面塌陷等各種各樣的地質災害;人類賴以生存的食品和飲用、灌溉水源是否富含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土壤、水源、農產品是否受到污染,淺層巖石圈和地下水中有益、有害的礦物微量元素分別對人類生存影響如何;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是否具備開發的優質旅游資源,能否提高人居環境生活幸福指數等,要發揮地質工作的先行性、基礎性作用,開展重大城市群和人類居住密集區的地質環境工作,包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等,發揮地質技術支撐和安全基礎保障作用。同時,也要求從傳統意義上的地質工作進一步延伸到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游地質、健康地質和生態地質等新的領域,通過地質工作成果和地質技術方法在民生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開展地質災害防治與公共安全保障、城市地質與城鎮化建設區域發展地質安全保障、農業地質與生態農業保障、地下水資源與飲用水安全保障、重要地質遺跡評價和地質公園建設安全保障、地質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努力在更廣的領域和更大的范圍,為保障民生安全提供更多的地質技術支撐和服務。
地質工作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先行性作用。在加強基礎安全設施中發揮地質工作的作用,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賦予地質工作的又一項重要使命,為地質工作增加了更加豐富的內涵,也為地質工作增加了更加廣闊的服務空間。面對地質工作形勢任務發生的新變化和又一重大發展機遇,廣大地質工作者必須擼起袖子加油干,在為國家提供資源安全保障的同時,充分發揮在加強基礎安全設施建設中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者單位:吉林省地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