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眾所周知,我國礦產資源儲量總體較為豐富,但是龐大的人口基數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大宗或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大幅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在礦產資源供需格局日趨緊張的背景下,從政策、開采、生產等多角度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于推動我國綠色礦業發展、增強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乃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都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人均資源消耗量也隨之不斷攀升。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礦產資源仍是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意味著在總消耗量不變的前提下,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產品,從而提高社會整體物質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近年來,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造成的。資源開發利用既要支撐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后代留下生存根基。”如何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一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著力破解的重大問題。只有讓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用,才能走好綠色發展之路,守護好良好生態環境這個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科技創新是促進現代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必然要求在勘查、開發、加工、回收等方面實施一系列的技術革新,每一個環節都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面對來自國內和國際市場的挑戰,我國礦業企業紛紛選擇降本增效,采用新技術、新生產流程和新管理方法,更有效地利用原料、能源、人力等資源,從追求高速發展轉變為質量與速度并重。可以說,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已經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縱觀全球發達國家,大部分都經歷過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我國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耗的依賴比發達國家要大。因此,我國更應該重視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未來10年,我國仍將是全球資源需求大國,我國經濟發展還需要多少能源和礦產資源備受關注。全面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勢必對全球資源供需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值得高興的是,經過政府、企業、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國家。2012年以來,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降低24.4%,相當于減少能源消費12.7億噸標準煤;2012年至2019年,以能源消費年均2.8%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7%的增長。《全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20)》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石油和天然氣采收率高位平穩;煤炭回采率總體達標,入選率超過70%,綜合利用產值增長三成;金礦采選回收率均穩定在90%以上,尾礦利用率回升至37%。
在標準制定方面,我國進一步加大了礦產資源領域的標準化體系建設,先后發布了77個礦種的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基本構建形成了重要礦種的“三率”指標體系。此外,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自主創新進步明顯,油氣資源提高采收率系列技術不斷完善,金屬采選及綜合利用技術實現突破,為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效率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撐。
成績固然可喜,問題也不容忽視。當前,我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理念未能得到充分貫徹落實,尾礦資源綜合回收利用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適用于我國資源特點的綜合利用技術未能形成完整體系,激勵政策不足……這些疑難雜癥都制約了我國礦產資源高效開發利用邁上一個新臺階。
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做好頂層設計,理清發展思路,精準施策,打造資源高效利用新引擎。
明確各階段發展目標。要以提升礦產資源利用效率為切入點,立足我國資源利用現狀,著眼于長遠發展,充分征求行業參與者的意見;進一步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布局,旨在推動產業升級,抑制不合理消費,實現總量控制和效率紅線管控等;以安全、高效、經濟、綠色為方向,大力倡導技術創新。
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要鼓勵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在礦山開采、礦產品生產等過程中的應用,形成示范推廣項目;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創新商業模式,提高經濟產出率;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協調機構,發揮協同作用,打通與其他行業交流溝通的渠道,力爭互利共贏;健全誠信體系,引導形成從業主體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社會共治格局。
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攻關。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引智力度,健全人才流動和使用的體制機制;鼓勵引導同類礦種的中小型礦山、選礦企業與資源高效利用已取得成功的大、中型企業“聯姻”,以解決相關資金、技術難題;開展礦山企業技術需求調查,組建技術創新聯盟,加強共性關鍵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