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工程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需要科技創新的引領”。這是來自廣西總隊的烏青松對工作的思考,也是他對人生的追求。
烏青松,男,中共黨員,2014年畢業于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巖土工程碩士。高級工程師,國家注冊土木工程師(巖土),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一級建造師,咨詢工程師,一級造價工程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校外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優秀青年設計師。他始終扎根一線,致力于技術創新與項目實踐,他不僅在專業領域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更在實際工作中展現了非凡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次獲得“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生產(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科研創新,碩果累累
在科研領域,烏青松是名副其實的“多面手”。他作為項目負責人,主導了多個校企合作研發項目,如“基于人工智能識別技術的勘察外業數據異常預警系統”,該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力求實現勘察外業數據的實時監測與異常預警,提高勘察作業的效率與質量。此外,他還參與了“桂林地區典型邊坡災害評估與防治技術”和“桂林市巖溶區紅黏土工程性質研究”等重點項目,深入研究并解決了地區性工程難題,產出了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和專利成果。他多次參與地質災害防治、生態環保等領域的項目,特別是在巖土邊坡生態綠化支擋防護施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方面,他提出的“巖土邊坡生態綠化支擋防護施工技術”被地勘中心評為2023年科技創新重要成果,并在多個項目中得到成功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烏青松的科研成果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在實際項目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他負責的多項企業生產項目,如“廣西北江水泥有限公司50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產能置換項目工程勘察”、“北新建材廣西賀州年產3000萬平方米紙面石膏板及10000噸輕鋼龍骨生產線項目工程勘察”等,均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學術貢獻,引領行業
烏青松在學術領域同樣表現出色。他發表多篇有影響力的科研論文,為行業內的技術研究和應用提供了寶貴參考。此外,他還積極參與標準制定工作,作為主要起草人參與了《大直徑潛孔錘成樁技術規程》、《長螺旋鉆孔高壓旋噴擴底樁技術規程》等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的制定,為行業標準的完善貢獻了力量。
在榮譽面前,烏青松始終保持謙遜和低調。他深知,每一個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團隊的支持和合作。因此,他更加注重團隊建設和管理,致力于培養一支高素質、高效率的技術團隊。他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和激勵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結語
在未來的日子里,烏青松將繼續秉持初心、勇于創新,為工程勘察與施工領域的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