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正好,微風不燥,金秋十月的合肥,迎來一年中最爽朗的季節。中文專業出身的我,不知不覺已邁入地勘行業三月有余。在100多天前,我還從沒想過有一天我的工作會與地質調查、礦產勘查這些詞匯聯系在一起,初入總隊,我對這個新鮮又陌生的領域充滿了好奇。
記得剛接手宣傳工作后,我收到的第一篇來稿便是地勘院《總隊金寨竹山項目以優秀等級通過野外驗收》一文,當看到稿件中提到的“飾面石材(片麻巖)礦普查”項目普查工作各種情況時,簡直是一頭霧水,什么是荒料率統計點、剝土點?鉆孔巖心又是什么?在網上簡單搜索一番后,雖有了大致的理論概念,但對具體的野外項目工作內容還是很模糊。

上午十時左右,到達探槽所在的山腳下
10月19日,在正式入職安徽總隊100天后,我第一次有機會深入野外項目工地,對在文章中看過很多次的地層、構造、礦床、地形地質剖面等專業詞匯及項目工地的工作、生活環境有了直觀的了解和感受。
當天上午驅車近兩個半小時后,總隊一行4人到達巢湖市中梁村,對地勘院所承接的安徽省巢湖市中梁村水泥配料用砂巖礦普查項目實物工作量進行實地抽查。鄉道的盡頭已無路可行,一行四人下車徒步前往探槽所在的山地。路遇一當地的村民,笑著跟項目負責人章工打招呼:“你們又過來啦!”章工介紹說,該項目的野外工作自2016年11月開始,至2017年6月15日結束,歷時7個半月,每天都要往來山上山下,不少附近的村民都熟悉了項目組成員們。

4線部分段
初秋時節,草木繁茂依舊。章工說我們現在腳下走的路就是項目組成員們每天往返的路,但因為項目結束已有4個月的時間了,原本已經踏成型的小路又被雜草雜樹重新覆蓋上了。第一次來野外項目工地的我,由于準備不足,穿的衣褲和鞋子都不大適合走山路,跟在三位同事后面,明顯有些吃力。在穿過一段一人深的長滿刺的小樹叢后,我們到達了4線探槽的末端,抬眼望去,500多米的探槽像一條褐色的長龍筆直地伸向遠方。章工介紹說探槽最深處約有4米,前400米左右是用挖掘機開挖的,后100米由于山路崎嶇挖掘機無法前行,而改為人工挖掘,工作量要大得多。

章工與小項測量4線探槽數據
由于探槽兩邊并無山路可行,我們一行四人只得沿著從槽底挖出的碎石塊堆積而成的“山路”緩步前行。每到一處測量點,同事小項都會拿出隨身攜帶的卷尺,仔細地記錄下現場的數據。章工邊走邊介紹這次項目的主要目標任務,查明水泥配料用砂巖礦體規模、形態、產狀、空間分布和礦石質量,大致了解礦床開采技術條件,估算333類資源量。我隨手撿起一塊腳邊的小石塊,地勘院殷院長耐心地為我講解起砂巖的形成、構造、形態特征、分類、成分及用途,行至半山腰時,我對手中小小的砂巖石塊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專業”地了解,現在這塊小砂巖被我放在家中陽臺的花盆里。
為了尋找一塊完整的巖石剖面,原本走在槽沿兩邊的四人開始沿著槽底行進。章工和小項兩人一邊記錄著沿途刻樣的數字和對應的探槽寬度、深度,一邊扒拉著大塊巖石表面的土,試圖找到完整的剖面。終于在快到達探槽頂端時,我們在槽底一側發現一塊剖面較為完整的大塊巖石,小項趕緊拿出卷尺和紙筆,開始測量工作。
下山的途中,我發現在接近山腳處有一塊較為平坦的空地,空地上還有以前扎帳篷的痕跡。章工介紹說,項目組成員在項目關鍵期有時就帶點干糧在山上安營扎寨,方便隨時跟進項目進展,“我們的小伙子都挺吃苦能干的,有時忙起來兩三天都下不了山,大家吃喝拉撒睡就都在山上。”殷院長說有好幾個跟我同一批入職的小伙子,剛來總隊報道沒幾天就被派去野外項目部,但是他們的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很不錯,我聽著一時有點汗顏。

從項目組成員借宿的農家小院天臺遠眺4條線
在一處農家飯店簡單的吃過午飯后,章工帶我們去到了項目組成員平時住宿的地方——一處簡樸但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在二樓的廳堂里,放了三張折疊床和一張木床,項目組的小伙子們每天收工完后便在這里休息。“這里不像城里,一到晚上就特別安靜,也沒有什么娛樂活動。我們項目組的成員多是年輕人,還好現在裝了無線網,晚上他們回到住的地方也能上上網,跟家人朋友聊聊天。”章工說他一年中有一大半的時間幾乎都在野外工地,而現在發達的網絡通訊也讓他能隨時隨地聯系到家人朋友,在外工作也安心了許多。
由于章工還有一些收尾的工作需要在中梁村再待幾日,日暮時分,我們其余三人便踏上了返程的車。半日的山路行程已讓不喜運動的我倍感疲憊,我很難想象那些跟我差不多大甚至比我年長的項目組成員們,又是如何成年累月地在巍巍大山中奔波忙碌的,“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這一刻,我發自內心的為身為地勘行業的一員而光榮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