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初,四川總隊測繪院成立新龍項目部,由鄧科任項目經理,赴新龍開展省道314線道孚(扎拖)至新龍縣城段公路改(新)建工程控制測量及像控點測量工作。
為了盡快投入工作,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披星戴月,晝夜兼程,路況也是越來越差。距離新龍縣12公里處正在改擴建公路,施工造成路面坑洼較多,經雨水沖刷形成泥濘路面,導致車輛經過時需非常小心,平時十來分鐘的車程花了接近兩個小時才通過。經過兩天的長途驅車終于到達項目所在地-新龍縣,街面上的面館都已關門歇業,加上一整天窩在車里格外強烈的疲憊感,在招待所大伙湊合著以方便面充饑,之后各自睡去,養精蓄銳以備第二天投入到工作當中。

該項目是道路改擴建工程,全線共長124公里左右,起點新龍縣接雅礱江2號大橋橋頭,途徑拉日馬鄉,終點道孚縣兩河口庫區長征溝橋橋頭。測區所處高原高海拔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差較大,以山地和草場為主,植被較發育,通視條件較差,測繪工作開展難度較大。沿途幾乎無人居住,只有極少數的牧民在河溝和草場地帶出現,項目人員的吃住亦存在問題。
按照項目實施計劃,首先進行的是控制點、像控點測量。在進行控制點選點埋設前期,利用omap地圖在影像上進行初次選擇點位,通過影像初選之后再進行實地埋設。在影像上初選時同時對全線路上的吃住條件也進行了解,發現整條線路具備吃住條件的就三個地方:新龍縣城、拉日馬鄉、道孚紅頂鄉,分別位于項目的起點、中間、終點,中途完全沒有吃住條件。綜合考略后,決定將項目駐地設在中間位置的拉日馬鄉。第二天一早,在新龍縣城采購了食品、水、藥、防護工具等必需品后,驅車前往拉日馬鄉。該路段為施工路段,并且大多為碎石路面,盡管經驗豐富的司機已經非常小心,還是出現了事故,車胎被路面的尖石扎爆胎了。在海拔4500的地方進行換胎,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空氣稀薄,加上人員還未適應高原,一車人輪流進行全都累的氣喘吁吁。

經過一天的顛簸,終于到達拉日馬鄉。該鄉鎮都是藏族人,常住人口很少,經多處訪問后選定一戶藏民家作為項目駐地,吃住條件非常艱苦,隊員們也習以為常沒有任何抱怨。測繪工作正式展開,隊員們每天一早離開駐地,午餐以隨身攜帶的干糧解決,晚上回到駐地才能吃到一頓熱乎乎的飯菜。開始的幾天晚飯是由藏民為我們準備,但由于飲食習慣的差異,隊員們吃不慣當地的口味,幾天下來隊員們的身體有些吃不消了。項目組商議之后決定還是自己做飯,但隊員們回到駐地后還得繼續處理當天的測繪數據,抽不出人來做飯。這種情況下,司機喬師傅主動承擔起了這項工作,當起了伙食團團長。晚飯的問題得到了解決,讓隊員們每天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項目工作當中。
由于道路原因,后面40多公里沒辦法使用汽車,只能轉坐摩托車。八月的道孚,白天氣溫也只有幾度,隊員們穿了兩條秋褲都還覺得冷,加上每天來回還要坐七八個小時的摩托車,更是雪上加霜。山里的雨說下就下,冒雨工作已是家常便飯,每天天一亮就出發,回到駐地基本都已經是晚上八九點,腰酸背疼的情況下還得繼續加班處理當天數據。隊員們面對這樣艱苦的條件,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克服困難,如期保質保量的完成了這一階段的任務。經過15天的努力,控制點測量、航飛的像控點測量工作全部完成。

時間來到9月份,中樁放樣、橫縱斷面測量是接下來的工作內容,依據設計單位提供的中樁數據,項目部立即組織技術人員19人、四驅越野車四輛,中海達GPS 16臺,萊卡全站儀2臺,每輛車配備一個對講機,有突發情況及時呼叫相互幫助。該路線涉及山區、草原、森林、雪地等幾個地帶,環境惡劣切復雜多變,在放中樁測斷面的過程中,多數點位在半坡上,很多地方存在滑坡體,穿越森林更是危險重重,隨時有踩空的可能。通過冰雪路面時,四驅車也很難爬上去,推車也成為了隊員們的一項工作內容。隊員們一路翻山越嶺、披荊斬棘,克服一切困難,經了35個日夜的奮斗,為省道314 線道孚(扎拖)至新龍縣城段公路改(新)建工程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海拔高不如志氣高,缺氧氣不能缺勇氣”,這群人年輕人充分發揚了總隊“三光榮”、“五特別”精神,用他們的激情與汗水詮釋著對雪域高原的愛,用腳步丈量著這片藍天,擔負起工程質量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