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0年代初,百廢待興,北京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當時的建筑材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尤其是水泥和建筑用的粗砂,缺口很大。我所供職的地質勘探隊,剛剛從東北分公司收回,馬上又被下放到北京市建材局,成立了北京市建材局地質勘探隊。擔負起北京地區制造水泥的石灰巖礦和建筑用粗砂等建筑材料的地質勘察、勘探的任務。
1975年3月,我隊接受了北京市建材局關于昌平十三陵地區——十三陵水庫上游七孔橋至十三陵昭陵之間古河床的詳勘任務。當年我們借住在十三陵昭陵林場。在林場大門附近的空地上,搭建了一棟活動房屋,作為地質和測量人員的辦公兼宿舍。其他施工人員則住到了林場的“豬圈”里。昭陵林場在南側建有一排平房,是用來飼養豬、羊的場所。這些房屋內水泥地面,玻璃窗,電燈一應俱全。房間內沒有任何異味,可能根本就沒有飼養過家禽,除了矮一點有點壓抑感外,與普通房屋并無區別。這與我們在邊遠地區所住的房子,應該算是條件比較好的。
此次勘探投入一臺鉆機施工。我們測量人員配合地質進行了地質測量工作。能到十三陵地區工作,是我夢寐以求的機會。我們所借住的林場緊挨著昭陵和定陵。出林場的大門即可望見定陵的紅色圍墻,到定陵只有五分鐘的路程。我們與定陵的工作人員混熟了,經常進入陵內,不是去游覽,而是到那里的小賣部買物美價廉的油酥火燒。偶爾三五知己到那里的茶座小酌一番。定陵門前的廣場是我們踢足球的場所,經常晚飯后到那里過過球癮。我和地質組老D利用工作之余,游遍了除思陵外的十二個陵園。定陵和昭陵就不用說了,多次到對面的德陵、永陵、景陵游覽。當時我和老D還打算寫一本《十三陵考》,介紹文革后各個陵的現狀。剛寫了個開頭就因為工作繁忙的原因,沒有繼續寫下去。但是使我對明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黃昏雨后的昭陵
下了兩天一夜的雨終于停了,這兩天把人憋悶的有點發狂。晚飯后我決定出去散散心,我蹬上長筒雨靴,穿上雨衣,出林場大門往右是去往定陵,往左則是去往昭陵方向。我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往昭陵方向信步由疆的走去,穿過昭陵村,很快就到了昭陵。
昭陵是明代十二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的陵墓。朱載垕是葬在永陵的世宗肅厚熜皇帝的三子,在位六年,年號隆慶。走過陵前的石橋,昭陵的石橋是十三個陵里唯一常年有流水的橋,其它陵的石橋都是旱橋。昭陵的現狀與其它的陵一樣,破壞的非常嚴重,除了兩側的圍墻和坍塌一半的明樓,以及明樓前的石供桌外,所有的建筑物都已經蕩然無存了。只有地面上的柱頂石,昭示著曾經的建筑,只有那些古老的松柏樹,像哨兵一樣忠實的守衛著皇陵。進入陵內,看到的是野草叢生滿目荒涼,此時的陵內寂靜無聲,只有我一個人的腳步聲響在陵內。突然在我右側的樹上飛起一只黑色的大鳥,這突發的情況嚇的我魂飛魄散,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原來是我雨靴的腳步聲,驚起了棲息在松柏樹上不知名的大鳥。走過陵內長長的甬路,來到了明樓前。昭陵的明樓前有一段非常陡的石坡,平日里走都要小心,雨后就更不好走了。小心翼翼地爬過陡坡,登上了明樓。站在明樓上環顧四周,只見低低的云層籠罩著大地。但是能清楚的看到東南方向的十三陵水庫。極目遠眺,遠處的一線天處,被穿過云層的夕陽染成金色的水庫大壩,這景色太壯觀了,令人難忘。昭陵的寶頂保存的相對比較完整,我決定繞寶頂轉一圈。還沒有走出多遠,突然從山上漂過來一片云霧,霎時間我就被濃霧包圍了。周圍一片白茫茫,一米以外的景物都看不見了。這時我有點膽怯了,多年的野外工作和生活經驗告訴我,當看到有危險時,才能夠及時有效的躲避。現在我什么都看不見了,萬一遇到危險就麻煩了。知難而退,我又返回了明樓,看到了整個陵園都被濃霧籠罩了。我加快了腳步走出了陵園,回到駐地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
后記
為了寫這篇文章,四十八年后的這一天,2023年4月19日。我與同住在一個小區的街坊,一起去昭陵和昭陵村,去尋找當年的故地與記憶。
從德勝門城樓下乘872路公交車,舒適快捷地到達了定陵。按照當年的記憶,從定陵門前往南有一條土路直通昭陵村。向定陵的工作人員打聽,被告知定陵門前兩側樹起了將近兩米高的鐵柵欄。此路不通了,只好繞道走大路去昭陵村,這一繞就走了快半個小時的路程。很容易的就找到了昭陵林場。不過此林場就地理位置,與我當年記在本子上的內容相差甚遠。當年我記錄的是:“定陵離我們的駐地僅有5分鐘的路程,出林場大門即可望見定陵紅色的圍墻。”而現在的這個林場,孤伶伶的在村子的南面,與昭陵村還有一段距離。我進到林場內看了一下,完全沒有當年的印象。又到村子里向老人打聽,老人們也沒說出個所以然。看來四十八年的歲月讓一切都有了變化。
進入昭陵,老人刷身份證即可進入。今日之昭陵經過1987年至1992年的復原修葺,已經將陵內的建筑物全部復建完成,恢復了皇家陵園的規模與氣勢。但是缺少了歷史的滄桑感,因為整個陵園太新了。走過陵前原來常年有流水的石橋,經過這次修葺也變成了旱橋。昭陵的主要建筑物祾恩殿,復建的煥然一新。殿前兩側的配殿也辟為成展室。明樓前那一段非常陡的石坡被鋪上了磚。但是還是不好走,于是又在兩側建起了樓梯式通道,方便了游人。登上了修葺一新的明樓,環顧四周,整個十三陵景區一片綠色。極目遠眺,十三陵水庫歷歷在望。我試圖用相機的長焦,拍攝水庫大壩的圖像,因為大氣透明度差,拍出的照片成像不好。下了明樓繞寶城轉了一圈,了卻了當年因大霧沒有繞成之愿。
至此故地重游即告結束。花十元錢坐老鄉的電動三輪車返回定陵,進入定陵轉了一圈,然后坐公交車到昌平西關吃午飯,這是后話不提。
四十八年前的一段經歷,經過歲月滄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見往事不堪回憶。但是人上了年紀,偏偏又愛回憶往事,這似乎是老人們的一大習慣。把往事近況寫出來,再用電腦打字成文,這對防止老年癡呆的早發,應該是有積極作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