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视频在线播放bbxxx-欧美视频在线观-欧美视频在线观看-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成人在线亚洲-成人在线中文字幕

收藏本站 郵箱登陸

地勘一覽

生態地質調查的新使命是服務生態保護與修復

來源:李仰春 楊宗喜 中國礦業報

發布日期:2018-06-20 作者:admin

生態保護與修復是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的重要職責之一。落實生態保護與修復新職責,需要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中,實現源頭保護、利用節約和破壞修復,保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功能穩定,促進自然資本保值增值。

服務支撐生態保護與修復是自然資源統一管理對地質工作新需求的一項重要內容。新時代新職責賦予了地質工作新使命和新定位,也拓展了基礎地質調查工作新內涵。促進地質工作與生態保護的融合,迫切需要地質工作者深入思考與系統謀劃。
現代地質學的新領域
生態地質學是傳統地質學的一個新分支,是研究地球表層生態變化特征及發展規律的新興學科。生態地質學理論的核心是地質效應與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主要是對巖石圈上層進行調查,研究對象涉及地球表層的巖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氣圈及生物圈。重點研究巖石圈的生態功能及其形成規律,以及在地球內、外動力影響下生態功能的時空變化規律。隨著區域性及全球性資源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生態地質逐漸成為現代地質學的新領域。
生態地質調查是系統性的多學科調查,內容豐富,服務對象多樣化、公益化,其重點是對巖石圈上層的調查。生態地質調查要以區域地質調查為基礎,查明不同地質單元邊界、地層、巖石、構造、隆升差異、第四系結構等基礎地質背景要素;查明生態地質現狀、主要生態地質問題及與基礎地質背景的控制關系,實現生態地質動態評價。為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保護與修復、政府決策等提供基礎保障。
國外生態地質調查發展狀況
人類生存環境惡化和生態問題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各國地質調查機構紛紛調整自己的工作任務和方向,將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服務社會需求和保證自身生存的機遇,迎接地質工作在新形勢下的新挑戰。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及俄羅斯等國地質調查機構加大了地球系統科學的調查與研究,并在地質調查相關計劃中和行動上采取了有整體戰略觀點的實際行動。
俄羅斯生態地質調查工作走在世界前列,自20世紀80年代起不僅將其列為“國家地質圖”的構成部分,還進行了農業生態地質、城市生態地質、大江大河及大型湖泊的生態地質、大型工程的生態地質等專項地質調查。
我國生態地質調查現狀
我國區域生態地質填圖工作起步較晚,尚處于探索試驗階段,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規范和要求,調查內容與方法主要借鑒俄羅斯生態地質調查經驗。
1994年首次在大巴山地區開展了1∶5萬生態地質調查試點以來,我國正式邁出了探索步伐。并于2001年,發布《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DD2001-02(暫行)》,對生態地質學概念、研究領域及生態地質調查的內容等進行了概略說明。
2003年,中國地質調查局部署實施了“1∶25萬鐵嶺市幅生態地質調查”項目,并與俄羅斯合作開展了系統的生態地質調查與研究。在區域地質與第四系地質調查基礎上,綜合運用地質學、生態學、土壤學、植物學與地球化學理論,構建了區域地質調查與區域生態環境研究之間的橋梁。    
生態地質調查的基本思路
生態地質調查是服務于自然資源安全保障與管理、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基礎地質調查工作。根據俄羅斯和我國生態地質調查試點經驗,不同地區研究內容和調查重點存在很大區別,但總體以生態地質背景、土壤、植被為生態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水文、地質環境方面以選點取樣分析為主,氣候、地貌、人類狀況、地質災害等方面以資料分析為主。
但也可根據不同地區地質與地貌、生態狀況選擇不同的工作重點內容。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區域地質背景對生態系統控制作用、生態地質脆弱帶調查研究、巖-土-水-植物生態系統的地質控制作用、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與研究、生態地球物理數據應用與研究等方面:
1、區域地質背景對生態系統的控制作用
2、巖-土-水-植物生態系統的地質控制作用
3、生態地質脆弱帶的調查研究
4、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與研究
5、生態地球物理數據應用與研究
6、成果表達與數據“云服務”
促進生態地質調查的工作建議
由于不同調查區地質背景、生態背景和地方需求等多因素差異,生態地質調查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生態保護與修復總體需求對生態地質調查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在區域地質調查體系基礎上,充分利用“地質云”平臺及自然資源大數據,應用地球系統科學理論,通過新技術、新方法應用,構建新型生態地質調查體系。
1、創新系列技術標準規范,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生態地質調查標準體系
2、遙感技術應用要貫穿于整個調查過程的始終
3、依托“地質云”平臺,應用“智能地質調查系統”開展野外生態地質調查
4、通過數據集成與綜合,建立生態地質綜合評價模型
5、建立三維生態地質結構,實現生態地質三維可視化評價與管理

京ICP備17020385號-1 版權所有: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 中國非金屬礦工業有限公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