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素有工業的“糧食”和“血液”之稱,是人類社會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無論是歷史變遷還是社會變革,都改變不了地質找礦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廣西總隊作為一家擁有近60年歷史的老牌地質單位,默默地為國家找礦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能成為廣西總隊的一員,我倍感驕傲。
2021年6月,盛夏時節,懷揣著激動、忐忑的心情,我與同事搭上前往革命老區百色的動車,抵達了我總隊承擔的“廣西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項目”中的田陽馱樓方解石、德保大雅方解石、德保塔隴山石灰巖礦詳查項目部,進行為期一周的野外實踐工作鍛煉。這一周,跟隨著地質人員走進大雅、塔隴山、馱樓三個礦區,頂著炎炎烈日,爬山坡,趟小溪,穿叢林,攀陡崖,觀摩學習、體驗了解地質測量、槽探、鉆探、取樣等野外作業手段工作流程,真正地體會到了地質工作的艱辛,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地質人員吃苦耐勞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圖:正在標號的鉆探工人
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睂τ诘刭|人來說,山上本沒有路,我們來了,也便有了路。開路、修路、平機臺是地質人征服大山的第一步。但是即使有了路,有些機器設備還是上不來,只能依靠人力。野外實習第一天,我們便跟隨地質人員的腳步,沿著崎嶇的山路,爬過一個個山崗,終于來到了塔隴山礦區中部,看到炎炎烈日下,四面環山的山間小平地中,工人們正一鋤一鋤地挖著探槽。人工挖探槽不僅辛苦人工成本還特別高,地質人員透露說:挖槽通常是請民工挖一方就虧兩方的錢。但是地質工作沒有捷徑,更摻不得半點假。
在去往山頂的路上,我們一邊爬山,地質人員一邊給我們介紹各類地質工作。最后地質人員指著山頂說:“今天最后的任務就是登上山頂,到機臺觀摩學習鉆探工作。”山越來越陡,一路上手腳并用,踉踉蹌蹌,不到一會兒我們已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地質人員打趣的說道:“這種山路對于我們來說已經算是‘高速公路’了,比這難爬的山多得很咧。之前同事爬山有被野豬夾夾的,有一個踉蹌滑倒半天不能動彈的,有被蜜蜂圍攻無處躲藏的,有爬上了山不知道怎么下山的?!甭犕?,我感慨道:“看來地質工作不僅是找礦,還是野外探險??!”經過一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終于到達山頂,看到鉆探人員正頂著烈日操作著機器,黝黑的皮膚,滿是機油的雙手,被汗水浸透了的衣裳,與山頂上的風景交相輝映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來到大雅礦區,我們看到了一個“新型裝備”——索吊。由于山太陡,即使修了一條小路,機器也沒有辦法運上山,只能把機器大卸八塊拆成一個個零部件用索吊運上山。機器的困難算是解決了,人呢,怎么上山呢?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地質人憑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韌性,遇到陡的路,用鋤頭挖出一個個坑,踩著坑上山就沒那么滑了。遇到路斷開的,用樹木捆綁在一起便架起了一座簡易的木橋。
圖:一線同事搭的簡易木橋
走在這特別的橋上,我不禁想起了一句俗語:“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大學畢業,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有的人選擇了西裝筆挺進出高端寫字樓,過著看似光鮮亮麗的生活。而他們,唱著高昂的《勘探隊員之歌》,懷揣著對地質工作的熱愛,選擇了逆流而上,走進大山深處,一頂草帽、一個地質包、一把地質錘、一雙登山鞋,便開始了為國家尋找礦藏之旅。有人可能會笑他們傻,有那么多條好走的路,偏偏走了地質這條又艱苦待遇又差的路??墒钦且淮刭|工作者的努力,一代代地質工作者發揚“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精神,為國家找資源,管資源,才讓曾經連礦產資源家底都摸不清的中國,成為被世界公認的礦產大國之一。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地質找礦講究“勤看、勤敲、勤走”,但找礦人獨自在野外工作,究竟走了多遠、看了多少,無從考量,旁人更難以知曉。地質找礦又是一項摻不得半點“水分”的工作,需要一個一個腳印踩出來,一個一個鉆孔打出來,一份一份地質報告累積出來。
如果把地質人比作樹木,他們就是扎根于荒漠的胡楊,艱苦的環境,造就了他們頑強而又旺盛的生命力,造就了他們大無畏的開拓精神。所以,我們看到,廣西總隊的地質人即使在地質工作最困難時期,仍保留了一支堅定不移的地質找礦隊伍。同時,他們也擺脫等、靠、要的思想,不斷開拓市場,拓展服務領域,獲得了一個個地質找礦成果獎,2018年廣西總隊還榮獲“廣西地質勘查單位十強”的榮譽稱號。看似尋常最奇崌,成如容易最艱辛。這份殊榮是地質人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山,嘗盡了野外的苦才獲得的,我們倍當珍惜。
此次野外鍛煉,給我上了一堂生動形象的“三光榮”精神教育課,不僅切身體會到了地質工作者的艱辛,了解了地質工作內容,也從地質工作人員身上學習到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四特別”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繪就了實現中國夢的宏偉藍圖,提出了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在這種形式下,傳統的地質勘查方式已不可持續,單一的地質工作結構亟待升級轉型。因此,我們青年一輩要接好這一棒,不僅要繼續弘揚和傳承老一輩地質人的“三光榮”、“四特別”精神,同時也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研究當今地質勘查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新挑戰和新機遇,使我們地質文化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