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到,“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當前全球礦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綠色、安全、和諧、智能、高效已成為新的礦業發展理念,其中綠色更是重中之重。到底什么是綠色發展?難道就是礦區被綠植覆蓋?難道就是看不到裸露在地表的礦坑?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綠色礦業追其根本在于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控制碳排放,而非“綠”這個顏色的本身。
1碳排放達峰這個坎一定要過
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國際社會承諾,中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近年來,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突出,理念和方法對于全球生態文明轉型和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引領和推進效用。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動力匱乏、進展緩慢的情況下,中國把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清晰明確地提出來,對全球推進巴黎協定目標的落實意義重大,對中國的意義更重大。中國現在進入經濟發展的轉型期,從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實現這一轉變需要轉換發展動能,要接受和適應發展速度的減緩。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企業等在心態上難免會有不適應的問題。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會有許多就業機會,人民群眾也有收入增長的預期,實現也是可能的。一旦經濟增長速度相對較低,相對來講,增量和收益就不會有以前那么大,會產生就業壓力。社會各階層在經濟高增長狀態下的一些預期,都將面臨調整。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財政也會面臨很大的困境。高速增長的時候,地方財源滾滾;轉為高質量增長,政府的財源也會削弱,而且還要拿出相當量的資金來激勵增長,保障民生。既要應對氣候變化,又要保就業保民生穩增長,就顯得有點顧得上這頭顧不上那頭了。習近平主席在國際場合把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提出來,讓全社會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氣候變化的長遠目標明確了,人們就有了往前走的意識。既然是長遠目標,就得分階段去執行,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對高碳的能源、產業、產品、消費的認知將發生改變。因為高碳產業終將退出歷史舞臺。中國此時提出的“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十分鼓舞人心。對于全球來說,這正是一針“強心劑”。在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后,日本、韓國也踏上了相應的道路,這也正是中國領導力的體現。盡管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承諾還有質疑的聲音,但隨著技術的進步,近些年來中國人降低碳排放的決心和充分挖掘潛力的能力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對中國來說,這個坎終究要邁過去,這是為了中國的建設,為了人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既然提出來這個目標,中國就會朝著這個目標去奮斗。
2礦業陣痛這個關一定得闖
要實現碳排放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當然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也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整個社會都要全方位地去適應,包括生產和消費的全過程。中間可能會有一些陣痛,比如去煤,就有很多糾結的問題,其間的困惑也不少。
實際上,市場的力量是無窮的,那些不愿退出的高碳產業終歸會被擠出局。專家算了一筆賬,如果化石能源發電還維持現在每度電0.3~0.5元的成本,跟可再生能源相比就沒有競爭力了,多發多賠。據了解,在西北地區,風、光發電成本很低,太陽輻射也足夠的強。現在太陽能發電成本已經低至每度電一毛錢就夠了。再加上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的突破,遠距離輸變電已經不是問題。專家表示,之所以煤炭現在還有市場,是因為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和市場規模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不過,也有人擔心,高碳行業的退出會帶來各種問題,比如就業問題等。實際上,這樣的擔心有些多余。以煤炭行業為例,現在統計有幾百萬的就業人口。以前煤炭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都靠人工去挖礦,但是現在大部分是機械化甚至完全自動化作業,真正在一線挖煤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東北調研的時候就發現,煤礦行業里45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沒有了。年老的這一批,社會保險能讓他們有個基本的保障,然后安排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而未來大規模的風、光發電,都需要大量的工人從事相關設備生產、運輸、安裝、調試、維護的工作,還有純電動汽車帶動的電池生產等行業等,提供的崗位空間很大。
3能源更替是發展的必然
中國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義重大。盡管全球大型礦企正努力減少自身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但礦業行業在處理相關的排放問題上仍處于滯后階段。據研究,因浪費資源造成的排放量遠大于運營礦廠本身產生的排放量。同時,氣候變化產生的風險和機遇一直是國際眾多礦業公司的戰略考量和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溫室氣體過度排放等問題,對生態環境造成日趨嚴重的危害。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我國在“十三五”規劃中首次將“綠色”納入經濟發展理念,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更是強調“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所謂低碳經濟,實際上就是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經濟發展模式。“十四五”期間,包括鋼鐵、水泥、化工、電解鋁、石油化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都將是被重點關注的領域。專家表示,“十四五”時期可設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取代現有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指標。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關鍵在于控煤,用碳排放總量控制代替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不僅可有效降低煤炭使用增量及其占比,且不限制清潔能源尤其是零碳能源的增長。同時,也給地方政府更多選擇空間,在控煤和發展可再生能源之間尋求平衡,同步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綠色轉型。具體而言,就是以碳排放總量控制為基礎,建立新階段溫室氣體減排制度,完善相應的測量報告核查體系,促進產業、能源、交通、用地結構的綠色轉型。目標制定可與國家已有能源、環境約束性指標任務的分解考核有機結合,根據潛在經濟環境發展目標進行估算,并通過GDP增長、能耗強度、碳強度及其變化率等指標劃定碳排放總量的大致范圍,避免增加行政成本、確保政策實施效果。專家表示,傳統的理論是把氣候變化作為一個風險看待,把碳排放作為造成這個風險的直接因素。但如果轉換一種思路,從根本上就不需要碳的話,那也就不存在這樣的風險問題。走向零碳是一種社會自覺,而不是為了抵御風險,因為有可再生能源的選擇,就沒必要去選擇高碳的發展道路,原來是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要去減少碳排放。這就好比我們要爬上一座山,原來只有一條路,還經常遇到山體滑坡,那就有風險,現在有另外一條路可走,不走老路風險就不存在了。